校园欺凌多以初中生为主,城市多于农村。有61.2%的初中生受到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,遭遇过重度校园欺凌的学生占4.1%。
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情境之中、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或多个学生故意施加的伤害行为,且对被伤害方的身体、心理、财产等方面造成了损害。其中肢体欺凌、言语欺凌、社交欺凌及网络欺凌分别占21.7%、52.3%、41.8%及16.8%。
被冷落时,与对方不再建立联系。社会关系是会动态变化的,有时可能也是无意的社交疏忽,通常误会能接触。但被排挤时,本质上还是与对方在建立联系。体现为一种支配和被支配关系,长期利用不对等的权力地位嘲笑、戏弄等让对方失去本来的社交圈/地位,这时我们应该思考:
无论如何,我们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喜欢。他人怎么样看待我们是他人的事情,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,任何人的的态度都不能定义你自己。
有一些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发现,男生、学习成绩差的孩子、单亲/重组家庭、家庭氛围差、流动儿童、留守儿童等更容易受欺凌。但是,无论你身上有哪些特点,欺凌者总会找出欺负你的理由。成绩好的会被说书呆子,成绩差的会被说蠢材,长得好看是搔首弄姿,长得丑被说丑八怪。所以,反校园欺凌其实是包容自我,包容他人的过程。世界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,人生来多彩。
行为变化:不愿意上学,或者在学校表现变差,在使用电子设备后显得不安或情绪低落,甚至避开使用手机或社交媒体。
要自信。你要知道,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,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是一个很好的人。
不要对欺凌者有任何反应,保持冷静,走开与他们保持距离。如果他感到他的行为影响到了你的生活,他们的目的达成了,甚至会变本加厉。
正面冲突时,保证自身安全,及时报告。“打小报告的人”或者“妈宝男”,这些词仅仅是霸凌者用来威胁你的词语。如果一开始成年人没有作出反应,别,持续为自己发声。
2.告诉孩子事实。让他明白欺凌者通常是什么心理,他们通常喜欢利用谎言操纵、凌驾于他人之上。
4.最后,和孩子一起复盘,将这次遭遇变成一份礼物,告诉孩子向积极的方面思考。例如,“这次遭遇让我明白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”,“这次遭遇让我明白,我不需要他人的评价,我也有闪光点,值得被爱”。
5.要为孩子发声。有些家长考虑的十分复杂,害怕把事情闹大之后,学校的同学会孤立排挤自己的孩子,害怕对方孩子家长会找麻烦等等……但是,换位思考一下,其实你应该做的事,是你希望将来孩子在面临困难时,他需要去做的事。要知道,家庭因素在欺凌事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,我们应该给予足够支持,有了共同生活的亲属之间紧密的连接之后,后续的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。如果自己的资源有限,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。
6.最后,培养小孩子的综合能力。在遇到困难时,要学会寻求帮助,要知道,打小报告是故意让一个同学有麻烦,但是寻求帮助是在为我们自己争取权利。最后,学会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分离开来,及时作出调整,冷静面对冲突和矛盾。
*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